佛弟子言行不如法
引起眾生譏嫌而誹謗佛教
(中)
 
     
  简繁转换 - 简体  
     
  引言
釋迦牟尼佛大慈悲故,為免佛弟子被人家誹謗或遭受譏嫌,因而制定了「息世譏嫌戒」,規管佛弟子停止造讓人家說壞話之事,亦即是佛弟子要注意自己個人言行,不要引起世人譏諷和嫌棄,避免引起對佛教不必要的誤會和麻煩,更不要導致眾生造下無窮孽力。【涅槃經】中說:「為止世人妄起過罪,當護譏嫌事。」 聖嚴法師於其著作《學術論考》中說:「息世譏嫌戒,對外能增進一般世俗人對佛法的信仰,對內能使修行人安心的修證,達成『正法久住』世間的目標,故於戒律中被視為相當重要的一環。」

內容
何謂佛教的「息世譏嫌戒」?
【大般涅槃經】卷十一曰:「有二種戒:一者.性重戒,二者.息世譏嫌戒。性重戒者,謂四禁也。息世譏嫌戒者,不作販賣,云云。」

此二種戒又有如下異名:

(一) 性戒,又稱舊戒、主戒、性重戒。其中,性重戒為性戒中罪特別重者,包括殺生、偷盜、邪淫、妄語等,即所謂“四重禁戒”。

(二) 遮戒,又稱新戒、客戒、息世譏嫌戒、離惡戒、離戒。息世譏嫌戒簡稱譏嫌戒,屬佛制之輕罪戒,旨在制止世間之誹謗譏嫌,一般泛指四重禁戒以外之戒。
遮戒是指遮止佛弟子引起他人譏嫌的戒法,就所謂的體性來加以分別,稱為遮惡。戒律中,最難維護的就是譏嫌戒。犯四重戒,於事的性質是“惡”,屬性重之戒法,佛弟子/修行人會特別警戒嚴守戒律不去犯性重戒;而譏嫌戒,看似輕罪戒,佛弟子/修行人易於輕視或不注重這微細戒,但若戒行有過犯之造作、動作,其言行不如法,會使未生信者,不能生起信心已生信者,退失信心。違戒佛弟子(犯了譏嫌戒),不單祇沒有知錯、沒有趕快想辦法除滅(停止不再犯),相反不斷重覆去犯並會越來越嚴重,所謂實有過而不除滅,是名為犯眾多犯(即犯眾多惡作[身孽]或惡說[口孽],又名“突吉羅”),是犯染污起(又名“染違犯”,重垢罪)。因違理惡行、妨亂修道、招世譏謗、自損損他,而造了墮落之因,是故塵俗染深是為更加深重,佛法毀之在即,由增上孽因,於六道輪迴解脫無期

舉例
嘗試列舉一些我們常常接觸到卻又很容易忽略的事件/經歷:
1) 在公共場所,佛弟子不應高談闊論、喧嘩吵嚷、爭論不休、謾罵動粗,引致路經行人、附近居民及街坊不便,使別人對你的言行產生負面印象,甚至反感或厭惡。若你的談話內容更牽涉到佛教,俱善根的旁人聽了,心裏或許尚會覺得無所謂,或對你說及的佛法有興趣;但缺乏善根或與你早有積怨的眾生聽了,就很容易對佛教生起厭煩心、挑釁心、抗拒心。若他們出言誹謗佛教,這就是由你引致眾生造下更嚴重罪孽

2) 現今世代,網絡資訊發達,在公眾場所使用手提電腦/iPadGalaxyNote10.1GalaxyTabiPhoneGalaxy-SGalaxy-Note等等來看佛經或瀏覽佛教網頁,汲取個人佛學知識,本來是很好的科技方便。但基於上述相同道理,必須考慮被身邊旁人看到你瀏覽的內容,由於他們對佛教、佛法不理解,他們會有怎麼樣的反應? 菩薩行者不要令眾生造罪而使得將來都要受苦報啊!

3) 佛教所闡揚的慈悲是在智慧觀照下實踐,恰到好處,有益無害。若你的家人不信三寶,你可以嘗試在日常生活事情上,滲入點點佛法為他們講說。但最重要是先修好自己,在內心上培養佛法,改良自己個性,提昇自己人格修養,以自己之改變作無言開示,不一定要在外表上處處表現你的信仰不應強逼家人信佛,又或勉強他們在不甘願的情緒下參與你的宗教活動。更不可因親人是其他宗教的信徒,不由分說,沒有冷靜仔細、詳細考慮去分析、研究獨立個案,就與他/她們劃清界線不與之來往,種種不合乎情理的行為致使他們在心裏暗暗地、默默地對你的宗教(佛教)生厭、起怨嗔,源於你的不智引發他們造下無窮孽障啊

4) 現今人類於日常生活中總離不開交易買賣,商業社會的普遍心態都是「貨主想抬價賺錢,用家想壓價省錢」。佛弟子購物時,應以雙方滿意的合理價格/方式達成交易,各方都能保持歡喜心為佳。不應耍盡技倆過分壓價,又或要求過多贈品,致使貨主心中有怨懟,感覺佛教徒貪得無厭、咄咄逼人,誤會佛教教義啊! 雖然能以超低價錢購得物品,又或獲得很多額外免費送贈,表現了討價還價本領。但佛弟子須明因果、重緣起,凡事不可做“盡”,講價講到盡有“盡”的因果;所得物件摻雜了他人的怨懟意念,緣起亦有染。戒律中也有云:「已許甲物,雖復更賤,勿捨彼取此,令主有恨。」

結語
佛弟子/修行人若言行不如法,引起眾生譏嫌、誹謗佛教而導致眾生造罪,若引致眾生未來受苦報,這除了大大削去佛弟子/修行人本身修行功德之外,還需為眾生將來要受苦報而負上責任。作為佛弟子/修行人或護持者更應該謹慎,要反省,內觀自照是否有這情況?
能守譏嫌戒,就能保護佛教,保護他人,保護自己;如此則眾生歡喜,龍天護法歡喜,諸佛菩薩無不歡喜
 
     
     
  參考資料:
本網頁
 
 
> 智慧寶庫
>> 佛學淺談
>>> 居士能夠做這些事情嗎?
  佛弟子言行不如法   引起眾生譏嫌而誹謗佛教(上)
  佛弟子言行不如法   引起眾生譏嫌而誹謗佛教(下)
     
> 智慧寶庫
>> 小小問題
>>> 32. 作為佛弟子,在公共場合時,應該如何表現操守或行為?
     
佛教金剛乘中心(法國)   http://www.vajrayana.asso.fr
> 佛學理論
>> 可下載的佛學論著及金剛乘典籍
>>> 格言寶藏論釋
>>>> 第九品觀察佛法
   
> 菩薩與羅漢
>> 佛陀十大女弟子
>>> 賣花女王后瑪莉迦